核电站冷却水循环系统是保障反应堆安全运行的核心设施,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有效热交换带走堆芯裂变产生的巨量热能。传统循环水泵虽能满足基础需求,但在异常工况适应性、系统冗余度及能效优化等方面面临挑战。水喷射泵凭借其无运动部件、抗气蚀能力强、可实现混合流输送等特性,在核电站冷却水循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,成为提升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的关键技术之一。
一、技术原理
水喷射泵基于文丘里效应与动量交换原理,通过高速喷射的工作流体在喉管处形成负压,抽吸并混合被输送流体,在扩散段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完成输送。其核心优势在于:
无机械密封:消除传统离心泵因轴封泄漏引发的辐射风险,特别适用于核岛内高辐射区域的冷却水输送。
宽工况适应性:在低流量、高背压或含气工况下仍能稳定运行,有效应对核电站启停阶段或事故工况下的流量波动。
自吸能力:水喷射泵无需灌注引水即可启动,在失电等紧急情况下可快速建立冷却水循环。
二、典型应用场景
1.日常冷却水循环优化
在压水堆核电站中,水喷射泵常用于:在蒸汽发生器出口至凝汽器的管路上增设水喷射泵,利用主泵出口的高压水抽吸凝汽器出口的低压水(约0.05MPa),形成"压力能回收循环",使二次侧循环泵能耗降低18%。
海水取水防堵:针对沿海核电站常见的海洋生物附着问题,采用水喷射泵驱动的高压水射流定期冲洗旋转滤网,使滤网压差波动范围从±0.15MPa降至±0.03MPa,滤网清洗周期延长至3个月/次。
2.事故工况下的安全屏障
在福岛核事故后,水喷射泵在应急冷却系统中的应用得到强化:
余热排出系统(PRHR):某三代核电技术采用水喷射泵构成非能动余热排出回路,利用重力驱动的冷却水通过喷射泵形成自然循环,在全厂失电情况下可在72小时内带走堆芯衰变热,满足RCC-P标准中"72小时无外部干预"的安全要求。
安全壳喷淋系统:在高压安全壳喷淋方案中,它将硼酸溶液与安全壳内蒸汽混合后喷射,通过强制对流强化传热,使安全壳压力峰值从0.52MPa降至0.38MPa,延缓了安全壳完整性失效时间。
水喷射泵在核电站冷却水循环中的应用,不仅是流体机械技术的创新突破,更是核安全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。从提升系统可靠性到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,从应对事故到服务能源转型,这项"小设备"正发挥着"大作用"。随着材料科学、智能控制等技术的持续进步,水喷射泵必将在构建安全、有效、绿色的核能体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。